8月7日下午,宫崎县新田原基地的空中突然传来了F-35B战斗机引擎轰鸣的声音。三架灰白色的F-35B以不同的方式逐一着陆——第一架通过垂直悬停完成降落免费配资网站,第二架则进行短距离滑行,而第三架则像常规战机一样平稳滑行着陆。当编号59-8203的飞机在众多目光的注视下完成垂直着陆时,地面爆发出了一阵零星的掌声,但更多的是当地居民举起的抗议标语牌,喊出“反对噪音污染”和“军事基地滚出家园”的口号。此时,距离日本战败已经整整80年,且这是自卫队首次重新拥有固定翼舰载战斗机。
这批F-35B的归来,仿佛一场跨越太平洋的接力赛。它们从美国沃斯堡工厂起飞,在KC-46加油机的支援下,横穿太平洋,中途还停靠了夏威夷的珍珠港基地,经过一周的飞行,最终抵达了日本。然而,驾驶这些先进战机的并非日本飞行员,而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员——因为日本自卫队的飞行员尚未完成垂直起降的培训,因此只能由美方代为演示着陆。这种“借人开箱”的尴尬局面,生动地展示了日本航母化的道路才刚刚起步的现实。
作为世界上仅有的两款垂直起降隐形战机之一,F-35B的核心技术隐藏在驾驶舱的后方。它的升力风扇和F135发动机通过精密的配合,能够产生178千牛的垂直升力,是英国“鹞”式战机的1.9倍。这项技术的精妙之处在于,升力风扇的空气通过机背进气口吸入,避免了影响超音速飞行的主进气道,从而让F-35B同时具备了隐身、超声速巡航和垂直起降三大优势,这是“鹞”式所无法企及的。飞行员操作这些战机时,也完全颠覆了传统。与“鹞”式战机需要手动调整多个系统来平衡机体的控制方式不同,F-35B的飞行员只需输入目标指令,飞行控制系统便能自动协调所有部件,令飞机如同被无形的力量稳定地升空。战机外部的3M聚合物薄膜替代了传统的涂装,每架F-35B因此减重300公斤,而发动机周围的耐高温隐形材料则能够抵抗高达800℃的尾焰灼烧。然而,这些高科技的成就,依旧无法避免战机因一个微小部件的失误而面临重大故障。
展开剩余54%2021年11月17日,英国“伊丽莎白女王”号航母上的一架F-35B在起飞时突遭失控,飞行员成功弹射逃生,战机却沉入了地中海约1981米深的海底。调查结果表明,事故的原因竟是一块被遗忘的进气道挡板。这个原本用于保护发动机的金属板,在飞机起飞时阻碍了70%的进气量,导致推力严重不足。更为令人震惊的是,这次事故背后存在严重的系统性失误。英国国防部的报告指出,航母上约55%的地勤人员缺乏足够的登舰经验,77%的人员仅接受了最低限度的海上生存训练。在高强度的任务压力下,地勤人员已疲于奔命,甚至有船员戏称航母为“皇家海军最大的潜艇”,暗指其密闭环境与高压工作氛围。那块引发事故的挡板,由于贴纸“飞行前移除”的标识脱落,最终被误吸入发动机。尽管英国花费了335万美元进行打捞,但由于战机声呐定位信标的失效,只能依靠远程声呐逐步搜寻海底。
而对日本来说,挑战远不止技术层面。当地居民对于F-35B的垂直起降训练表示强烈反对。每次垂直降落时,飞机会发出超过105分贝的噪音,相当于电锯作业的三倍。尽管防卫省承诺通过展示不同降落模式的噪音差异来安抚民众,但宫崎县的居民联合会已联合发起了抗议活动,指责战机的噪音污染将摧毁当地的农业与旅游业。而更大的挑战在于F-35B的维护体系。每架战机的维修需要精准到分钟级别的操作流程,发动机的多个零件必须在20分钟内完成更换。虽然智能系统可以提前预判故障,但依赖的却是人员的规范操作。
目前免费配资网站,日本首批接收的F-35B中,虽然有8架计划到位,但因检修延误,目前仅有3架交付,距离组建14架编制的中队仍有差距。即便战机到位,“出云”级航母的改装进度依旧是瓶颈——虽然“加贺”号完成了甲板的耐热处理,但关键设施如升降机和弹药库等仍需进一步验证。日本防卫省计划到2031年在新田原基地部署40架F-35B,而两艘航母“出云”和“加贺”号最多只能搭载20架。或许当编号59-8203的机体在宫崎县腾空时,英国的事故画面仍在东京的战术研究室里被反复播放,提醒着所有人:最先进的技术即使跨越太平洋,但最细微的疏忽依旧可能带来灾难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盛智投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